职 务:小编
职 称:
电子邮箱:科技与创新
科研方向: 为了让科技创新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青岛发布了新一批具身智能超级场景,覆盖包括民政■、智慧家庭■、工业制造、智慧城轨等8个超级场景、60多个细分场景。 走进
为了让科技创新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青岛发布了新一批具身智能超级场景,覆盖包括民政★■、智慧家庭◆■★★◆、工业制造、智慧城轨等8个超级场景、60多个细分场景。
走进位于青岛海西湾的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总装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巨无霸◆■★■★”。“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氨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完成它的组装调试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技术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佃涛告诉记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出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到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谁能在清洁能源船型中率先突破,就能在黄金周期中占得先机。
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青岛作为科创名城的“显示度”也越来越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市持续进位◆◆,升至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成为近5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的城市。
为打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生态,青岛还成立了海洋科技大市场★■◆■◆,建成了5000平方米线下综合服务展厅。海洋科技大市场就像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多维资源汇聚的“大超市”,通过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服务团队、开发网上大市场等方式★◆■,让企业在平台上快速找技术■★■、技术在平台上快速找落地场景★■■★◆,帮助各方像网购一样便捷对接。
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政府支持下,宏达锻压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院所成立了“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产学研联盟体,形成“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答题”自主创新模式。“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在‘超重型电动螺旋压力机精密锻造智能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上,我们为宏达锻压申报了青岛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获得支持资金300万元◆◆。”青岛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高新技术科科长贾伟亮告诉记者。
探索新打法★■★◆、蹚出新路径■◆■。通过系列创新举措,青岛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联合支持和科技评价激励等机制的落地落实,切实从制度层面打通科创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堵点和痛点★◆★■。
7月9日上午★◆,在青岛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下,一组特殊的电磁线次性能测试。这是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锻压”)与高校联合攻关的开关磁阻电机核心部件,其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高科技创新型公司,其联合创始人、技术总裁张炳强表示,企业正在开发一款抗癌药物★◆,有一项关键技术亟须突破。在海洋科技大市场举办的“青岛好成果”产学研对接活动中◆★,技术经纪人■◆◆◆、海洋科技大市场建设办负责人陶瀚超在深入了解瑞思德的需求后◆★■,精准为其匹配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经过一系列“撮合”,双方最终达成了5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当下,“人形机器人”赛道炙手可热。2025年5月14日,海尔创投与青岛创投共同签署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起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投资基金。双方的携手合作,彰显的是青岛在这一热门产业布局上的雄心壮志。
企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最重要的“联结器”,其数量多少、质量优劣,深刻影响着城市创新实力和产业发展◆◆■。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岛开展了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打创新牌、走创新路■◆,青岛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做强创新体系◆■★★■,将城市产业方向由原来“24条产业链”升级聚焦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从单纯注重产业规模向更加注重产业核心竞争力迈进。青岛重点向◆■◆◆■■“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方向发力,力争到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5项重点指标“翻一番”。
产业创新必须让企业当主角,通过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千帆竞发”的格局逐渐形成。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青岛科技企业“量质齐升”◆■。从数量上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9777家,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683家★◆◆■■★,占全省四分之一★■◆。
为畅通科技创新路径◆★◆★,青岛推出了“共享平台”模式。登录“青岛古镇口大学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平台”网站◆★◆■■★,船舶海工、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5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和近5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信息一览无余◆■★,并全部面向社会共享开放。
“技术创新是场接力赛,产学研用就是最好的接力棒★★◆。”于学宏说◆■,通过自主创新,他们收获了累累硕果★■◆■★:宏达锻压的超重型压力机跻身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其万吨级设备造价已降至进口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订单已排到2026年。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易,而是涉及科研、产业、资本、政策等多要素的系统工程◆◆★■■。”陶瀚超说,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在于高效整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
在国有企业创新方面,青岛进一步完善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聚焦主业■◆◆■■,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青岛市政府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并配套出台了一批专项政策◆■★■,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谋划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对此◆◆◆,中船发动机积极抢抓绿色船舶市场机遇,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目前,已经完成了液化天然气一期、二期和甲醇等低碳燃料主机产能建设。眼下正在进行氨燃料主机试验能力建设,预计在今年实现投产,届时总产能将超200万马力,其在绿色船舶动力交付能力上也跻身世界前列。
★★★★“这些设备仪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4家高校院所单位,企业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点击仪器分类和服务领域,即可精准找到所需设备★■。◆★■■★★”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高校理事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鞠庆坤介绍说,“今年,我们还启动了科创平台产学研结对共建计划,企业不仅能轻松查看科创平台对应的产业领域★★■■★◆、结对共建意向,还能一键获取合作渠道◆★■,实现与高校科研团队的零距离对接。■◆◆”
聚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青岛将“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当作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作为在全国较早启动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的城市,青岛已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2200余人■★■◆★◆。这支市场意识强、专业高效的队伍★◆■,成为青岛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的活跃分子◆◆■★。
“◆★★◆■‘先使用后付费★◆■’制度通俗来说就是鼓励成果到市场中去■◆■■★‘试营业’,”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高级职员刘勃介绍说★★★■◆◆,鼓励试点单位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许可双方可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转让■★■★★■、许可费,实现科研单位与中小微企业的互利共赢,提高成果转化成效■★■◆◆。
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上,来自本土企业的多款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网红产品悉数亮相◆★■◆■■,备受观众瞩目■★◆。此次大会同期发布了《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再一次彰显了青岛抢滩“具身机器人”这一火热赛道的决心。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出台■◆■◆■,这是该市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其中,“先使用后付费◆★”制度的推行,成为措施中的一大亮点。
为推动具身机器人发展,青岛先后印发《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和《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目前◆■★★■■,青岛已培育60余款大模型产品,打造了一批特色垂直大模型示范标杆◆■◆。其中,创新奇智“奇智孔明★◆★◆★★”、海尔◆■“HomeGPT”■◆■、卡奥斯“天智”、自然语义■★◆“Euler(欧拉)”4款大模型已通过国家备案。
“先使用后付费”使企业有了更多承接成果落地的选择,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又可以缓解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承接力和转化效能。
“2019年,我们进口了一台价值1.6亿元的德国产万吨级电动螺旋压力机,钱花得肉疼啊!◆◆”宏达锻压董事长于学宏回忆说,2020年之前,我国大重型锻压设备依然依赖进口,国内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型锻件生产全靠进口设备撑着。
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这一总目标,青岛明确建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25年科技专项资金增长不低于15%,并配套出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等专项举措,全面高效的“顶层设计”让青岛科创体系焕然一新◆◆■★,带来强大竞争力★◆◆■★。